谁知道大宋还有没有其他没有显露的手段?
如今辽国这些武将看似战意高涨,军心可用。
可这何尝又不是骄兵的体现?
不过所有汉人官员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看到上首的耶律乙辛神色非常满意。
耶律乙辛继位后,虽然没有打压汉人官员,可对于汉人官员并不在意。
之前他们中有人就曾经提过,大宋若是久攻西京不下,或许会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结果被契丹将领一阵嘲讽,耶律乙辛虽然没有说什么,却也没有阻止。
这些汉人官员都能够感受到,耶律乙辛并不在意他们,之所以继位后没有打压汉人官员,是因为时间太短了。
此时见辽军契丹武将娇纵,完全不把大宋放在眼里,巴不得辽国战败。
当然了,他们并非想着大宋能够灭掉辽国,再次成为汉民。
在他们看来,大宋并不具备灭辽的实力,这次只是因为辽国内乱元气大伤。
加上大宋还有能够炸开城墙的手段,打了大宋一个措手不及罢了。
他们是想等辽国战败,再为耶律乙辛出谋划策,到时候展现他们的作用。
让耶律乙辛见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耶律乙辛可不知道这些,见将领们都战意高昂,很是满意。
…………
辽国这边的动向,自然瞒不过英国公。
其实不需要情报,英国公都能猜到辽国接下来要和大宋正面交战了。
毕竟幽州城可是辽国五京之一,耶律乙辛登基不久,就把幽州城丢了,对他威望打击极大。
不管是挽回威望,还是因为幽州城的重要性,耶律乙辛都不可能这么认了,必然会和大宋一战。
从理智上来说,此时避战,由攻转守是最好的选择。
可很多时候,打仗要根据各种因素综合来看。
自古以来,兵法流传的越来越多,但是每个时代能够被称之为名将的只有少数人。
是不是名将,并不是读多少兵法来决定的。
大宋将士一直畏辽如虎,这次连下数十城,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候。
士卒们不懂什么兵法,一旦主动避战,会打击士卒的士气。
这也是之前英国公明明察觉军中士卒有骄兵之迹象,也没有向赵兴请求,退下来防守,而是围攻西京。
英国公不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么?
他明白,可是他更清楚,一旦退了,士卒高涨的士气回落,再想恢复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