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生长(1 / 3)

麟子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早学习知识就装着学不会,至于鸡蛋她还是要吃的。黄婆婆不给她就闹,哭哭啼啼扯着嗓子干嚎,最后还是把蛋吃嘴里了。

黄婆婆把鸡蛋喂她后笑着在她的额头上戳了一下:“笨麟子。”

赵嫂子就说:“咱们麟子还小着呢,长大就好了。”

黄婆婆说:“笨鸟先飞,往后咱们在她耳边多嘀咕几遍就是了。”

麟子内心两条款面条泪:为什么不放过我呢!

郑道长对麟子的将来很忧心,蓝婆婆和黄婆婆也很忧心,要是个普通孩子也就罢了,明显麟子这孩子将来的道路更难走,对她饱含恶意的极有可能是生出她的家族,早做准备将来日子好过一些。

另一边住在城里的贾元春也和麟子有了一样的遭遇。

王氏自己不认字,王家秉承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养孩子,所以王氏在子女的教育上也不上心。

但是贾政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抓的很紧,特别是贾珠,从天不亮就开始背书,到了晚上还在背,那真是起早贪黑爬半夜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喜人,把孩子拉出去能把一众同龄人给压的抬起头来,活脱脱的一个小大人。

贾代善夫妻俩个非常喜欢贾珠,觉得将来大儿子一家继承家业,二儿子一家振兴门楣,所以对贾珠的培养不比贾瑚差,两个孩子几乎是放在一起接受了继承人教育。可惜贾瑚夭折,贾琏太小,贾赦又很平庸,大儿子一家还不知道将来如何,小儿子一家倒是能走走读书人的路子。

贾代善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老子贾源给后来的子孙提供了极其优渥的日子,又给子孙们留下了爵位。要是按照一般的家业传承规律,他们就等着爵位承袭一代降级一代,直至最后做个富家翁。

贾代善不想让子孙做个平庸的富家翁,要说富家翁,几十年前他家在南方就是个地主,日子不说大富大贵,也绝对是吃喝不愁,比朱元璋和那群淮西勋贵们过的好太多了。

朱元璋家里穷的能饿死人,朱元璋的父母死了都没地方下葬,还是求了一个刘姓的地主施舍出一块地把父母哥哥葬了,葬完死去的人,幸存的人去自谋生路。

在普通人因为没饭吃成为流民的时候,贾家在当地就是大族,足足八房人口,王家是小官僚家族,这两家就是应天府附近的乡绅地主。王家自认为深谙官场规则,却世世代代没能学会顶级官僚的权谋智慧。贾家如今披着顶级权贵的皮囊,脑袋里还是当初乡绅地主的短视却不自知。

这两家人身上有四王八公这些后来依附朱元璋的投机者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空有野心急功近利。

贾代善一心想让家里出个大读书人,开宗立派,门生遍天下,甚至是某个学派的祖师爷,让家族传承超越朝代,无视朝代更迭,就如出过孔圣人的孔家,凭借着一个圣人让家族的名声财富超越时间,千百年来屹立不倒。

贾政的端方好学和贾珠的聪明伶俐让他看到了希望。

而贾政在儿子受到继承人教育的事情上看到了家族资源对自己这一房的倾斜,让他一个次子看到父母爱自己胜过大哥,尝到了好处的他在女儿这边如法炮制,心里生出了将来把持家族,甚至是夺取爵位的想法。

刚过完年没出正月,贾元春就被贾政抱在怀里教着背书了。

贾元春表现的非常聪明,这孩子还很有灵气,教什么都是一学就会。所以家里的人很快就知道大姐儿聪慧,本就是家里这一代的大小姐,在家丁忧的贾代善看着孙女表现的也很慈爱,甚至没事儿的时候让人抱来亲自教她几个字,因此家里上上下下都对贾元春夸之不尽。

等到出正月后进入二月,勋贵圈子里已经有小部分人知道贾元春是个神童了。

也就是贾家现在闭门守孝,要不然整个圈子里的人都会知道。尽管荣国府在守孝,宁国府那边并不会因为张太君去世辞官丁扰,和外面正常社交。贾元春的外祖父王家的家主也很喜欢外孙女,常常派人把贾元春接来住几日。这名声就是王家和宁国府传出来的。

王家是豪富之家。

王家世代为官,南宋至前元都有人出来做官,然而不是什么高官,但是官场那一套玩的炉火纯青,也积累了庞大的人脉财富。

眼下两大顶级权贵圈子,淮西勋贵都是泥腿子出身,攀附他们的人也都是穷苦出身的新贵。另外一个圈子就是以四王八公为核心的士绅地主们,这群人大部分在朱元璋发达过程中投机追随而来,虽然没淮西勋贵和朱元璋的关系亲近,但是这些人比起淮西勋贵有心眼的多。

这位王大人如今有个县伯的爵位在身上,负责的是各国进贡朝贺的事情,偶尔还负责安排地方官员接驾。因此王家利用职务之便聚敛了大量财富。徐增寿就在郑道长和麟子跟前骂过这老头敛财。

这位王大人二子二女,儿子分别是王子胜、王子腾,女儿是嫁到荣国府的大女儿和嫁到应天府富商薛家的小女儿。尽管家里富贵,然而王家子孙不丰,王大人对外孙和外孙女就非常稀罕。

他尤其稀罕贾元春,觉得这外孙女白白胖胖招人喜欢,更绝的是孩子一身灵气又十分聪明,所以在贾家守孝的时候总是把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