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玉灵小说>都市言情>朕就是万历帝> 第675章 都在努力上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5章 都在努力上进(2 / 3)

张四维捋着胡须,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高新郑、徐少湖才倒下多久,新一轮党争又悄然开始了。

不疑啊,这官场就是一个斗鸡场,不斗,你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文庙里,跟那些神像为伍。看着光鲜,实际上全是泥塑,经不起风雨啊。”

沈一贯也转头看着窗外,“老师,学生知道了。”

“不疑,新时代,斗鸡场有了新的规矩。老夫总结了一下,第一必须在地方历练过,县、府、省,如果能做到抚台,尚书正卿就有可能;如果能做到督宪,可能入阁。

第二就是政绩,现在皇上最看重的就是政绩。”

“政绩?”

“对,政绩!不疑,我们现在去武昌,就是奔着政绩去的。”

沈一贯精神一振,“老师,有什么吩咐请只管说,学生年轻,有精力,有冲劲。”张四维哈哈大笑,“好,年轻好,年轻就是本钱!”

王一鹗离开沙镇,在嘉鱼县赤壁山对岸上船,逆长江而上,过临湘入城陵矶,穿过洞庭湖东部,在营田入湘江,过湘阴,风尘仆仆赶到长沙城。

赶到长沙城,他就直奔布政司衙门,找到了布政使胡僖。

见到满身风霜的王一鹗,胡僖吓了一跳。

“督宪,出了什么事?”

“什么出了什么事?”

“督宪风尘仆仆而来,难道不是出了什么急事?”

“不是。本督匆匆而来,一是岳麓书院和邺侯书院合并,改为省级公学大学一事。”

“督宪,内阁设大学一事,只给了南边四个名额,上海财大气粗,在吕公公的牵头下,自发捐助,成立了东南大学,硬多挤出了一个名额。

我们湖南可没有他们那份财力。再说内阁在武昌设立一所大学,覆盖湖广江西,实属难得了,我们湖南再想成立一所,恐怕是难于登天。”

“老胡,你给我说说,什么叫难于登天?难于登天,在本督看来,都是给自己找的托词借口。”

胡僖跟王一鹗打交道多了,熟悉这位顶头上司的脾性,早就没有刚开始的畏手畏脚,不客气地反问道:“大学,内阁只安排了九个名额,南北两京占去两个。西安、济南、太原、滦州占去四个。

然后苏州、武昌、成都又占去三个名额。上海钱多人猛,硬生生多砸出一个名额。现在南昌没有,广州没有,开封没有,安庆没有,连杭州都没有,凭什么让我们湖南又挤进去一个?”

王一鹗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胡僖继续说道:“督宪,我知道,我们湖南多一个大学,肯定是大好事。从督台到抚台再到我们藩司,都是大大的政绩一件。

更让人心动的现在成立大学,三五年后科试全面改革,大学学子才能参加乡试和会试。我们湖南有一所大学,占多大便宜?这对于湖南的学子,多大的先机啊?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多大的政治资本?

督宪,好事归好事,关键是名额,什么理由再多占一个名额?”

胡僖越说越激动,“督宪,只要你能把成立大学的名额拿来,我们湖南布政司,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它办起来。”

王一鹗把茶杯往桌面上一放,“老胡,你不用跟我耍滑头。内阁公文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大学经费三七分。内阁出七成,省里只需出三成。

就是因为办学钱款内阁要掏大头,所以才把名额卡得这么严。只要本督搞来了名额,用得着你砸锅卖铁吗?轮得到你砸锅卖铁吗?”

胡僖讪讪一笑,“督宪,三成也不少了,湖南比不得上海滦州,富得流油。下官还得东挪西借,到处拼凑呢。

不说这些,督宪,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搞来大学名额。”

王一鹗自信满满地答道:“本督想到理由了。”

胡僖眼睛一亮,“督宪,什么理由?”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

“对!当前我大明的国策之一,西南改土归流。只要往它身上靠,肯定是百无禁忌。”

胡僖想了想,还是觉得不靠谱,“督宪,好是好,可怎么把湖南的大学跟改土归流拉扯在一起?”

“改土归流的经验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能干忠诚、勇于任事的官吏队伍,尤其是本土官员。

土生土长的本土官员,他们有才识、有能力,心向大明,跟当地的苗、瑶、僮民天生亲近,对于改土归流后安抚百姓、收拢人心,比我们派下去的官吏好用多了。

可是这样的本土官员不会地里自己长出来,得培养。

怎么培养?最好的培养场所当然是大学了。内阁在成都成立巴蜀大学,就有给川边周边改土归流地区培养本土官员的用意。

广西改土归流初见成效,湘西也在改土归流,思南城现在打起来,要是顺利的话,拔掉播州这颗大钉子,贵州的改土归流就成功了一半。

广西、湘西、贵州,改土归流需要那么多本土官吏,怎么培养?都送到武昌成都去培养?肯定不方便了。

武昌的江汉大学,原本就是照顾两湖、安徽、江西四省,还有部分河南生源。再挤进来广西、湘西和贵州的本土官吏培养生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