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冷哼一声。
朱云峰翻了个白眼,跟这老登讲科学是真讲不通。
“当!”
“咚咚咚!”
外面先是传来一声钟鸣,接着又是三声擂鼓的声音。
“父亲,到时间了。”
朱标说道。
“嗯。”
朱元璋放下奏折站起身,徐徐向殿外走去。
此刻钟鼓司的宦官已经鸣朝钟,敲朝鼓,文武百官分左右排序等候在广场下。
广场上方高台上处已经放了一把椅子,朱元璋走了过去。
“陛下到!”
“陛下万岁!”
随着唱礼官一声大喊,百官鞠躬行礼。
没有下跪,也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以前有的。
后来朱元璋嫌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好听,就改成“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结果这么喊大家喊的不整齐,便又改了回去,把三声万岁缩减成一声。
只有新年大朝贺一类才会是三声。
“陛下有诏。”
内使监监令王东举起圣旨,高声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十二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近觉身体抱恙,需调养休息,怕倦怠国事,太子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今日起监国理政,燕王棣、吴王云峰辅之,望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臣等遵旨。”
下方百官齐齐高喊。
常朝与内朝不同,四品以下都没资格跟皇帝聊天。
四品以上也是皇帝问了才会上去奏事。
如果今天朱元璋没什么想问的,那就早点散朝,具体内容会在内朝谈论。
所以很多时候常朝都是朱元璋颁发圣旨,告知百官事情的时候。
下方诸多官员站齐,66岁的李善长为文官之首,立于最前方,其次则是一名50多岁,穿着绯红大袍的威严男子,正是左丞相胡惟庸。
而在李善长对面则是武将之首李文忠,至于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将则并不在此。
徐达坐镇北平,常遇春洪武二年就病逝了,汤和在山东练兵,其余勋贵武将也都各有镇守的地方,目前在京的勋贵只有几人。
分别是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宜春侯黄彬、永昌侯蓝玉、南雄侯赵庸以及汝南侯梅思祖。
也正是大量的明初功臣勋贵目前正在边境镇守,手中握有大量兵权,使得朱元璋必须想办法把兵权从他们手中夺回来,便确定了塞王政策。
所以虽然朱云峰说分封制将来会危害到他的国家,但至少眼下朱元璋是不会取消这个政策,先以藩王取代这些勋贵再说。“有事奏事,无事退朝。”
颁布圣旨之后,王东再次高喊。
片刻后下方有人出来,向朱元璋奏事。
朱元璋便一一处理。
朱云峰和朱标、朱棣站在他左右两侧,跟三门神似的,让人直打哈欠。
不过虽然发困,但朱云峰还是对朱元璋怎么处理国事的很好奇,便站在旁边认真听着。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
东南有倭寇来犯,他说:“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河南夏秋遭灾,他说:“减免半年赋税,让当地官府治理好灾情。”
云南元人残部不安分,招大明的降军、藏匿大明的罪犯,他说:“让曹震和顾成清剿边境元人残部西番。”
北方又有番人投奔,他说:“安置在边境,让徐达经营好北平,随时准备进攻北元。”
基本上处理方式直白易懂,而且效率相当快。
难怪明朝初期能够那么快稳定下来,杀那么多人也没事,合着老朱对国事的处理方式相当干脆。
不过或许也正是需要这样,大明刚刚建立没多久,正是需要这样雷厉风行,哪怕粗暴了点,但也比磨磨唧唧,一道政令下达到执行要老半天强得多。
早朝持续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天还没亮的时候朱元璋就宣布散了朝会,然后回了乾清宫。
往常这个时候他会去吃早餐,然后批阅奏折,等到上午八九点钟再召集李文忠、李善长、胡惟庸、陈宁、曾秉正以及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开内朝议事。
但今天早上却并没有这样。
回到乾清宫的时候,马皇后已经起来在那等着,而且穿的还不是凤服,而是朱云峰送的老年冬装。
她觉得身上暖烘烘地,特别舒服。
“妹子穿这衣裳还不错,端庄得体,也很漂亮。”
朱元璋上下打量了一下。
马皇后用了朱云峰送的护肤品,身上还有股香气袭来。
听到老朱的话,马秀英捂着嘴笑道:“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哪还能说是漂亮。”
“妹子在俺心里,一直是最美的。”
朱元璋上去环住了马秀英的腰,目光满是深情。
‘噫’
朱云峰浑身打了个寒颤。
这狗粮撒的。
“别贫了,孙儿在看着呢。”
马秀英把老朱推开。
她旁边还站着个粉嫩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