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聪,又岂能指点江山,呼风唤雨,粉丝者众? 宁卫民也是一样,无数求着他占便宜的机会,也被人主动送至了他的面前。 模特圈子里的那些带着桃花颜色和香味的事儿咱就不说了。 4月1日起,“第二届锦绣东方模特大赛”已经开幕。 除了曲笑和石凯丽这俩丫头是真单纯。 其他无论有男朋友的没有男朋友的,哪个模特不往宁卫民身边凑啊? 要不是宁卫民色大胆小啊,坚决不敢在八十年代玩什么海天盛延,弄不好他都能脚踏数条船了。 还有那靠春晚的小品红透了全国陈培斯,这么大的腕儿。 照样不能不低头,通过宫海滨求宁卫民赞助他的电影。 敢情继《瞧这一家子》和《夕照街》两部电影上映大获成功之后,陈氏父子就有心走专业喜剧演员的路线。 陈老爷子想的比较简单。 他除了认为老百姓太苦了,要给老百姓带来欢乐之外,看重的就是喜剧比较安全。 他过去演反派吃过的亏大了,既不愿重蹈覆辙,更不愿自己儿子以身涉险。 陈培斯就比较有抱负了。 他主要是受到日本最长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触动。 才决定以“二子”为主人公,也拍一个长系列的京城市井喜剧电影。 希望能塑造出一个活在人们身边的小人物,一直在靠着本能的善良和质朴的天性,寻找着自己不确定的命运。 只不过愿望虽然是美好的,但“东方卓别林”这条路实在不好走。 面对许多难以解决的客观问题,这父子俩自己筹备的第一部《父与子》就难产了。 要知道,此时共和国的电影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想要拍摄一部电影,必须由电影厂接受国家任务,或提出计划。 经由国家批准,才能组织编剧、导演、摄制组,进行生产。 影片完成后,还要接受电影局审查。 最后再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才能在全国的影院里发行放映。 演员和导演都不能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得厂里让拍什么才能拍什么。 另外意识形态上,喜剧片也不受待见。 以片种而论,哪怕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片”,地位也远低于“艺术片”。 说白了,如同公务员一样存在的电影从业人员,从上到下,只关心艺术成就和能否拿奖。 根本没人在乎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没人在乎喜剧片低成本,高票房的经济利益。 甚至八十年初期,一些导演拍的艺术片是刻意去远离群众生活的,他们反倒以票房高为耻。 所以在拍摄之初,这“求名分”的一关就先把父子俩给难住了。 哪怕有《夕照街》的良好反响和热度在前,全没用。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千方百计的找门路,给自己的电影弄“准生证”。关键是上赶着不是买卖啊,求人哪儿是那么好求的? 这个过程注定会受到歧视,甚至是饱含屈辱的。 像去年,陈培斯曾特地坐火车带着他们自己做的剧本远赴“西影厂”。 却没想到,那个因支持艺术片为“第五代导演”们集体感念的西影厂厂长,甚至都懒得出来见他。 只派一个副厂长很随便的翻了翻剧本,就明确的做了回绝。 “这类电影我们不做。” 再往后,陈培斯无一例外都撞上了这样敷衍的软钉子。 于是回去之后疲惫不堪的跟陈老爷子一商量,只能迫于无奈,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 那就是去外面想办法拉来投资,靠自己的力量先拍摄电影再说。 这爷儿俩把美好希望寄予在了未来的运气上,认为或许拍完了电影,“名额”问题就解决了呢? 没准那些电影厂也是怕给了“名额”,他们再提出资金和演员的要求,这才借口推脱的。 可谁能想到啊,等好不容易拉来了投资吧,剧组也凭着四处求人攒起来了。 但电影刚要开拍,却飞来横祸,他们居然被人举报到了电影局那里。 上面马上勒令停止,不许他们再拍了。 这一下陈氏父子可是着了大急了,最后都把陈老爷子逼着跑到电影局领导办公室里拍桌子的地步。 亏得陈老爷子人缘好,许多老同志都看不过去了,有求情的,有过问的。 电影局才勉强让“中影公司”收了这“没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