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昔日人口繁盛之处此时竟成了人口稀疏之地。为了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听取大臣建议,采取了移民政策。当时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山西向安徽、山东、河北一带进行迁移。明朝大移民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王朝,前后共计五十年时间,移民范围涵盖中原、华东数省,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在世界史上也非常罕见。
成祖朱棣取得天下后,决定迁都北京,因大兴土木工程,从全国各地广征能工巧匠进京。黄家祖先就这样来到了京城,靠祖传的木工手艺一直在营造处为皇家做事。到了黄奇工这一代,已是万历朝后期。此时的大明王朝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朝廷的宫殿、官府衙门等大型建筑都已经完备,文治武功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在万历执政的后十年,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这时的黄奇功正值中年,他总想着要做一番事业,而营造处已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平日里就是修修补补,再就是为哪个妃子添置张床,或者做个衣柜,闲时比忙时多。黄奇功感到再这样混下去,一生难有作为。他开始只是萌发这样一个念头,到后来愈发变得强烈。当时营造处已经分工很细,师傅带徒弟一直是木工行里的传统作法,木工班的六个大师傅工匠中有赵家弟兄赵师能、赵本能两位,再就是黄奇功、张天富、俞新平、姜海山。就是这六位工匠成为后来大明天启一朝木作行的“五祖一师”,缔造了京城家具五大名家木坊的传奇。
在这六人中,黄奇工是最早离开营造处的。黄奇工的家位于皇城东,在“明照坊”双碾街南宝府巷。由于他是白手起家本钱也小,初期只能在家中做点小件家具器物和智力玩具出去卖,如上面我们介绍的鲁班锁和机关盒。明照坊的南面为灯市街,东为大市街,这个地带属于繁华街区,店铺手工作坊非常多,法华寺、关王庙、戎政府、都税司也都在这附近。明照坊有八条街巷胡同,当时福德、吉庆、福顺、和远、宝源、顺宁六店都集中在此。黄奇功的木作坊刚开张时,还只是为附近民居做些日常家具,东邻添一张桌子,西邻做两把椅子,再大一点就是床柜,由于知名度不高,生意一度艰难。为了生计,黄奇功有一段时间挑担子沿街揽活,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半年过后,随着口口相传,一些商家富户知道了他制作家具不仅材质上乘,全部选用黄花梨大料,且设计新颖,做工精巧。其成品家具华丽典雅,精美绝伦,满室生辉,除了使用方便外还兼具艺术观赏性。这时他听取了神算子张铁嘴的建议,在家里挂匾营业,起名“奇工木作坊”。先将家具做出来展示给人看,慢慢就有了上门定制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带来了市场从众效应。后来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皇宫营造处出来的黄木匠,家具做得真是好。生意好起来后黄奇功开始扩大经营,这时家里的地方就显得局促而不够用了。他将西面做烧饼人家的房子买了下来,院子打开,作为贮料的仓库,又在双碾街边将一家杂货店盘了下来,房屋翻新改成了家具展览门面。就这样,“奇工木作坊”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两年后已经同这南边六大名店齐名,被称为明照坊的“七星店”。
半年后,张天富也离开了营造处。他住在皇城东北角昭回靖恭坊一带,木匠都是在家干活,临街开店。他在福祥寺街上开张了“天富细木坊”。这位置也不错,有兵仗局、外厂、兵马司、梓潼庙、文昌宫等,街市林立,热闹非凡。
后来赵师能升为营造处木工总管,又从苏州、常州一带招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年轻木工来充实营造处。看着黄奇功和张天富的成功,其他工匠也开始心动,接下来赵本能和俞新平也相继离开营造处。
赵本能是地道的北京人,家在中城正阳门里。离开营造处后,他在皇城边保大坊的火道半边街开了间“本能木坊”。这里商业发达,街市繁华;府军前卫、礼仪房、器皿厂、羽林右卫、神武左卫、迎禧观和东厂都在这一带。由于赵本能擅长设计制作屏风类家具,这属于陈设类家具,当然它也具有使用功能,只是装饰的属性更大些。且当时京城的王爷、官员和富商这一消费群体对这一类家具需求很大,用一句说就是商机无限。加上他又是营造处出来的,且本人还擅长绘画,有美术功底;由于屏风设计新颖,生意特别好,想不赚钱都难。赵本能很快就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功成名就后他不再把赚钱当作第一首要目标,由于十分喜欢绘画,他在事业有成后就把精力转移到提升绘画技能上。
俞新平家在西城宣武门里。这里官府衙门多,他在阜财坊圆洪寺的街上,开张了 “新平硬木”作坊。这里有四牌二十铺,刑部、京畿道、都察院、大理寺、舍饭蜡烛寺、山西厂都在这一带。
姜海山是五人中最后一个离开营造处的工匠。万历四十五年,他叫回了在外给别人做家具的弟弟姜海文,在正东坊的半边街上自家老宅开了“海山文木坊”。南城区本是原金中都的旧城区,市井喧闹,人气旺盛;这里有八牌四十铺,天庆慈源寺、灵官庙、阎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