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朱涟48(2 / 3)

两人继续散步,只是与刚才的方向截然不同,朱涟一边迈开步子,一边思索刚才军师说的话。

军师其实说得没错,即使在边关,以沈嘉树的样貌、家世、军功与地位,即便是在一片荒芜无人烟之处,也有官家小姐看得上,愿意与沈嘉树缔结秦晋之好。

既然媒婆踏破门槛,那么为什么十多年以后,沈嘉树从少年变成青年,也至今孑然一身,无家无室。

只能是一个原因:只是沈嘉树选择不娶而已。

沈嘉树看起来身体健康,没有顽疾。那么,为什么不娶?

要知道,我朝男子有三妻四妾的惯例,一个妻子不够,还要娶三个平妻。

那些稍微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官吏,家中除娶三个平妻之外,府邸后院中还要纳四房温柔小意、年轻貌美的小妾。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怎么会有人连一位发妻都不愿意迎娶?

要知道,沈嘉树父母双亡,家中一位兄弟姐妹也没有存活下来的,这样的青年男子在媒婆眼中通常才是最迫切娶妻的那一位。

只是沈嘉树与别的人完全不同。

沈嘉树能单到这个年纪,除远离家族,没有家族长辈为其安排之外,个人意志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若是他人,朱涟能从常识判断,是他心有所属,过往中有一段情,为情所伤,心中伤口一直在扩大,没有愈合,如此反复,才能顶住世俗的压力不娶。

若此人是沈嘉树,朱涟判断不了。

为什么?

世间没有人能猜测沈嘉树的心思,预判沈嘉树的行为。

沈嘉树的心结,世人皆知道的是:在于国公府一日枉死,上下几百人,无一活口。

全家死光的感受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的,世上的人家庭幸福、人生完满顺遂,不明白世间悲痛哀伤能够深到什么样的程度,又何从理解沈嘉树其人其事?

无外乎古文当中所说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个中悲欢不为人所知。

也许是厄运专找苦命人,屋漏偏逢连夜。亲人去世以后,沈嘉树的从军途中,也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

然后中箭受伤,丧失求生斗志,才有此重病。

世人身体健康,少有重病将死之人,不能够理解重病将死之人在每一个呼吸间,会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是对于世界充满留恋,还是回过头回顾一生,对一生充满悔恨。

诗里面说得好,都是如人饮冰,冷暖自知的。

可是有时候朱涟会想,想的时候,设想出一条与现今完全不同的道路,就比如说,若是沈嘉树娶妻生子,得享尘世幸福,又何必苦呕往日血海深仇,至少有个念想,何至于沉疴拖成绝症,无药可医。

其实朱涟也明白,自身美好的愿望,关于对他人人生的美好设想,是不能够成真的。

因为只要看见他人的人生过得怎么样,就能够窥见他人在每一个命运拐点的人生选择。

要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不管他人人生选择的是什么。

只是朱涟不明白的是,若有生路,何投死门之速也。

然而沈嘉树看不出来面前的道路是有生门的吗?不,没有。以沈嘉树的聪明才智、耳聪目明、聪慧过人,他怎么会看不出来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其实是生门的。

然而,沈嘉树偏不选择生路,他要选择在一条死路上狂奔。

风霜在脸,不知道为什么,朱涟一看到岁月在沈嘉树脸上留下沧桑的痕迹,就觉得心痛得厉害,眼眶酸涩,要强忍住才能够不掉出眼泪来。

若是少年时,沈嘉树寡言少语,等闲不搭理旁人,却能从些许沉默中看出少年气性,看出骄傲灵气。

可是如今,世事打磨,处事圆融有余地的沈嘉树,城府要比当时少年时要深得许多,保守秘密的能力增强,如今他不想提的话,像一块无缝的岩石,等闲敲打不出一句话来。

然而朱涟知道,不是一定要通过话语才是说话,佛经上说过,人是有情生物,动心起念,眼角眉梢都是话,是情语。

人与植物站在一处,人身上的情绪太浓,气场太强,甚至能够影响到植物的气息。

沈嘉树太独,太孤僻,太较真,太严肃,身上没有一点儿的松弛感,与植物呆在一处,植物原本弯曲的枝条也要变得更僵硬一些,无论怎么看,从哪个角度,沈嘉树半点也不像过得很好的意思。

世人那么怕沈将军,不外乎沈将军身上带着一股的疯劲,不惜命,一副拉所有人下地狱也无所谓的模样,教求生之人心中害怕。

这一点,朱涟开始是没感觉的。

每一次和沈嘉树相处,更紧绷的那个人一向都是朱涟,是以要很久以后,朱涟才会偶尔发现,在她面前和在别人面前,沈嘉树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这样比较起来,沈嘉树在她面前没有那么地紧绷,更多地扮演使人放松的那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