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着写而已。
或言之,这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私心,只不过好坏的界定是看他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金书越到后期,主角越接近真实的人性,金庸并不是在写一个好人,而是在写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到了韦小宝,对于主角的缺点更加不做掩饰了。
金庸这些高大上的旁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那些代入主角的读者的心理,给主角一个光环。也符合人性中,无论做好事坏事,总须要先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
金庸曾说过“好的小说一定要俗,两者并不冲突,一方面也是看红楼梦这些,好的小说可以写人性,可以描写很深刻。”
就像《红楼梦》,旁白写宝钗敦厚安分,黛玉尖酸,宝玉草包不肖,王夫人仁慈,天真烂漫,袭人贤惠,这些又涉及什么文字狱不可以明写的?作者只不过是以旁白故意从众,按世俗眼光在写,然后再实写人物矛盾相反的行为细节,对世俗进行反讽而已。
就像杨龙,前一句旁白“我欲爱则爱,欲喜则喜”,后面紧接着小龙女的一句“没人的时候叫我媳妇儿,我喜欢听”,前后光速打脸。
杨过可以连陆无双等人都可以撩,怎么可能做到坚决拒绝貌若天仙,和自己脱衣练功,又对自己紧追不舍的小龙女呢?肯定不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抛开所有假象,现在的杨过真正的本心就是想明媒正娶郭芙,一方面出于恩义和感情羁绊,又和小龙女纠缠不清,稳住小龙女。
就像后来他不顾襄阳城众多百姓生死,跟蒙古人合作,想报父仇一样,前期的杨过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而且作者本人在书中其实已经否定了杨龙在反世俗,在杨过大喊着为什么徒弟不能娶师父后,金庸的旁白:
【若他师徒俩一句话也不说,在什么世外桃源,或穷乡荒岛之中结成夫妇,始终不为人知,确是与人无损。只要他们不吐露是师徒关系,这对郎才女貌的璧人结为夫妇,确然碍不了任何人的事,害不了谁。
但这般公然无忌的胡作非为,却有乖世道人心,不但成为武林中败类,抑且成为俗世中的奸恶之徒。】
一段话已经坐实了杨过其实就是为了赌气,为反叛而反叛的逆反心理。因为杨龙是一对孤儿,书中的人从来没有认真反对过他们,包括郭靖黄蓉。
金庸还在这章后面加了一段关于婚恋伦常的后记,从古代讲到现代,从国内讲到国外,引经据典,可是不管他知识如何渊博,其实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始终也不能论证师生恋合理合法。
他笔下的杨龙恋就是一段不伦恋,不仅书中的内容,从官方的封面邮票等的画风也能佐证作者的真实用意。
金庸的知己之交陈默曾有一段这样评价金庸的话,说他是和杨过一样带着面具的人:
“杨过成了神雕大侠之后,他给自己制作了一面面具,不愿意以真面目见人。
而金庸先生在他自己内心世界之外,其实也有一个无形的面具,至少在我认识金庸先生的时候,他讲话永远是大方得体,回答得永远是标准答案,永远是跟场合非常相符,离他自己内心世界真实感受往往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大家要想了解金庸先生,千万不能把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的那些话,当作金庸先生百分之百他自己心声的表达。……”
其实金庸的书跟他的采访一样,同样是始终带着面具,不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想可能因为要迎合外界,但又始终执着于内心,所以有时需要把真实用意隐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