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卫生检查
夕阳西沉,最后一抹余晖直直洒落在戈壁滩上。这片广阔土地被染成金黄,光线均匀铺展。风裹沙尘,在昏黄光线里打着旋儿,呼呼作响。远处,地平线与天空相连,界限模糊,缓缓从视野隐去。
营地内,简易帐篷紧密排列。高悬汽灯散发昏黄光亮,随风轻轻晃动,给荒凉营地添了些人气。张志成和几位技术骨干的临时办公室,由几块木板与帆布匆忙搭就。角落里堆满工具和杂物,地面是高低不平的沙地,人一走便扬起尘土,脚步声沉闷。
此刻,他们围坐在同样简陋的木桌前,专注整理施工日志和技术数据。桌上的灯不太亮,昏黄光照着一摞摞泛黄、卷边的纸张。
小赵坐在桌旁,身子前倾,眼睛紧盯着手中纸张,右手不停揉着眼睛,满脸疲惫。帐篷外的风刮得帆布哗哗响,戈壁滩的沙尘不断从缝隙灌进来,他皱着眉头,犹豫许久,终于抬头看向对面的张志成,带着迟疑,小声问道:“张副指挥,这戈壁滩环境这么恶劣,咱们这些数据……包括那些失败的记录,真要全给苏联专家看啊?他们会不会……”说着,轻轻翻动手中记录代水泥配方实验失败数据的纸张,满脸担忧,桌上的纸张也被风刮得沙沙作响。
张志成停下整理资料的动作,缓缓抬头,毫不犹豫点头,沉稳说道:“对,全部展示。尤其是代水泥配方实验这么多次失败数据,还有洪水后渠道修复的力学测算。这些都是咱们辛苦换来的经验,每一次失败、每一组数据,都记录着咱们在这戈壁滩的艰难,是咱们前进的证明,不能隐瞒。咱们兵团人,做事就得实实在在!”
说完,张志成在装订成册的资料扉页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力更生”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他写得格外用力,仿佛要把这股劲儿刻进心里。他想起当年苏联专家对他们的方案满脸不屑,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今他要用行动证明,中国人靠自己也能在这艰苦的戈壁滩上干出一番事业,咱兵团人更是能吃苦、能战斗!此时,帐篷外的风沙扑打着帆布,像是在为他的决心助威。
营地外,干渠旁,风呼呼刮着,吹得人站不稳。戈壁滩上飞沙走石,天地间一片昏黄,王力裹紧那件洗得发白的棉袄,指挥着队员们竖起一块块木质展板。木板材质粗糙,表面坑洼不平,散发着木头味道。队员们弓着身子,双手紧紧握住木板,费了好大劲才把它们立起来。狂风如刀,刮在队员们脸上生疼,他们咬着牙,继续埋头干活,用从附近戈壁滩找来的红柳枝,仔细拼出工程剖面图。
“都给我上点心啊!活儿干的精细点!要让老毛子看看,咱们兵团人的基础比他们的钻机还扎实!”王力大声说道,声音在呼啸的风声中传出老远。
张志成不知何时来到了干渠旁,迎着风大步走到王力身边。脚下的沙地被风卷起,不断打在腿上,他看着忙碌的队员们,提高声音对王力说:“老王,这展板可得弄得结结实实的,这是咱们的‘无声宣言’,得让苏联专家一眼就看出咱们的决心。咱们兵团人,说到做到!”
王力转过身,拍着胸脯,自信大声回应:“放心,老张!我保证让苏联专家看了对咱们另眼相看!咱这些日子在这戈壁滩吃的苦不能白吃,这展板肯定弄得又好又稳。这点事难不倒咱们!”说着,他走到一块已经竖起的展板前,用力摇晃,检查稳固程度,接着蹲下身子,拿起一旁的工具加固展板底部。此时,一阵强风刮过,差点将一块展板吹倒,队员们赶紧上前扶住,手上的动作更快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在苏联专家面前好好表现,为兵团争光!
第二天清晨,天边刚泛起一点白色,清冷的光洒在戈壁滩上。风依旧不小,张志成早早起了床,朝着引水渠走去,准备检查加固情况。路上碰到林悦,两人并肩同去。这会儿戈壁滩的风还是很大,林悦身形娇小,在风中走得很费劲。张志成时不时伸出手,轻轻扶她一把,生怕她摔倒。
引水渠的渠壁是用粗糙的石头和水泥砌成的,有些地方还能看到修补过的痕迹。张志成弯下腰,用手摸摸渠壁,检查砌缝是否牢固;林悦就在一旁打着手电筒照亮,光线在昏暗中晃来晃去,戈壁滩的沙尘不断迷着他们的眼睛。
正看着,一阵大风猛地刮过来,卷起一片黄沙。眨眼间,周围变得昏黄,啥都看不清了。张志成立刻反应过来,迅速伸出手臂,把林悦紧紧护在怀里,大声喊道:“快,去那边地窝子躲躲!”说完,两人在风沙里摸索着,朝着不远处的地窝子跑去,耳边是尖锐的风声。
林悦微微喘着气,站定后帮张志成拍去身上的沙土。她的手轻轻从张志成的头发上拂过,突然手指停住了,惊讶地说:“志成,你头上有个伤疤。”在这狭小昏暗的空间里,她的声音听得很清楚。
张志成愣了一下,原本平静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他的思绪一下回到了&bp;1943年的湖南。那年,湘江发了特大洪水,淹没了大片村庄和农田。年仅&bp;14岁的他,亲眼看着父亲在堤坝上抢修。堤坝上,人们神色慌张,跑来跑去搬运沙袋加固堤坝,抵挡洪水。现场乱糟糟的,呼喊声、风声、洪水声混在一起。他站在一旁,心里满是恐惧和无助。就在这时,